碛口风景名胜区
碛口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面临黄河水,背倚吕梁山,是一处集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1999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2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21年碛口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风景名胜区内人文景观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碛口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李家山村等古村落及义居寺古刹为代表,主要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碛口古建筑群、黄河码头、明清商贸遗存、民居院落、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及古商道等。自然景观以晋陕黄河大峡谷碛口至克虎段为代表,包括大同碛、黄河天然水蚀浮雕、奇石群、沙滩湿地、黄土地质地貌、土柱林、十万亩红枣林带等,形成从碛口古镇到克虎杏林庄70公里黄河文化走廊,从碛口古镇到离石结绳墕20公里黄土文化走廊。碛口风景名胜区集中代表了古镇商贸文化、黄河峡谷文化、黄土高原文化、红色革命教育文化和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联合确认具有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潜力。
一、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曾经很繁华,与大家今天看到的截然不同。碛口繁盛有两大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大同碛,建国前旱路交通工具不是很发达,主要靠的是黄河水运。因此呢,黄河水运也变得十分繁忙,黄河因“大同碛”而受阻,碛口却因“大同碛”而受益。“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这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式石槽,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正所谓“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建国后,国家为了便于通航,曾经炸过二碛,使二碛威风比原来减了许多,但依然浊浪排空,磅礴豪迈。二是社会原因——开中制,明朝的时候明成祖朱棣时期,长城沿线设置了九边重镇,九边缺少军饷,朝廷和商人达成一种协议,商人往九边运送军饷,朝廷给他们颁发盐“引子”(买官盐的凭证)当时是官盐垄断,商人得到盐引子之后以官盐的价钱买入,私盐的价钱卖出,商人从中间赚取差价。商人在黄河上往来的多了,碛口也就成为晋商崛起的一个平台。
碛口的历史源源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是赵国蔺邑很重要的一个兵事要冲,之后历经秦、汉、两晋皆是如此。南北朝后期,“五胡”猖獗,碛口成为抗击“胡人”的前哨,定胡县的门户。到了隋、唐、北宋,定胡依旧。金朝取代北宋后,实现了北方大统一。从元代开始,碛口又成为“州、县”共管的军事战略要地。后从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抗战结束,碛口作为战略要地的作用方才失去,前后历时两千多年。
碛口的繁荣衰落与晋商是息息相关、生死与共的。明清时期,在我国相继出现了晋商、徽商、洞庭商、宁波商、龙游商、陕商、山东商、粤商、福建商和江右商等十大商帮,而晋商尤以资本最雄厚、海内最富有、经营项目最多、活动区域最广、活跃时间最长而独领风骚,雄居群帮之首。创造旷世商业奇迹的晋商从明初到清末民国初年衰败前,叱咤风云5个多世纪,且起周延宋,历史悠久。同样,碛口商业的雏形在金元时期早已形成,后随明初“开中制”实行,晋商的大规模崛起而走向全面兴盛。晋商称雄历程,树有五座丰碑:驼帮、船帮、票号、大院和“茶叶之路”,在碛口均有体现和缩影。所以说碛口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是毫不夸张的,而且在民国初年晋商已大面积衰落后,碛口因得益于阎锡山的“保境安民”政策,依然繁荣兴盛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作为水旱转运码头,碛口的生意西做到兰州、吴忠,北做到包头、五原,南做到邯郸、郑州,东做到太原、京、津。以致很多地方的货物统称“碛口货”即“碛口碱”、“碛口油”、“碛口烟”等。但他们并非产于碛口,而是从碛口贩来。
“碛口因河而兴,因铁路而衰”。也就是说在京包、同蒲等铁路相继建成后,货物都走了铁路,黄河水运价值一落千丈,碛口随之完成了它商品集散中心的历史使命,从此被人遗忘在荒凉贫瘠的黄河沟壑中,在贫困的岁月中守望。
直到1989年10月,著名画家吴冠中到碛口采风,惊呼碛口李家山村象活着的“汉墓”,并与湖南武陵源、黄土高原一道列为他一生的三大发现后,才不断有写生、摄影爱好者到碛口采风,也不断有媒体记者到碛口体验并向外界宣传,碛口渐为人知。
1-碛口古镇全貌
2-碛口古镇中心
古镇依照功能划分为三大区:即以码头、大型粮油货栈为主的西市街,以银行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高档商业区中市街,以骆驼骡马运输店为主的东市街。
二、西湾村
西湾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当时巨商陈家的家属宿舍,所以有陈家大院之称。西湾村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朝,根据西湾家谱记载。始祖陈先漠,字师范。于明朝末年,从方山县岱坡村迁在西湾,当时西湾北侯台,南有碛口,都是经商的好地方。最开始的时候,陈家并没有窑洞住,而只有草舍。后来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特别是第4代三字辈的陈三锡,碛口商贸举足轻重的人物,经商发达后大兴土木,建设豪宅,陈家大院渐渐有了雏形,后来经过11代人陆续修建,苦心经营300余年,才有了今天所见的西湾村。
5-西湾全貌
西湾民居建筑风格非常的特别,选址是依据传统的阴阳风水,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的原则实施的。体现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西湾地处卧龙岗,面临湫水河,右边是卧虎山,左边是眼眼山。
整个村落以金,木,水,火,土五条街巷,将40多座宅院连为一体。周围有高墙维护,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封闭空间紧紧的,南边留了三座大门,寓意天、地、人。院落的宅院之间以小门沟通,进入一院而串遍全村,即保持了各家各户各自生活的独立空间,又加强了整个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当有突发事件,便于相互帮助和扶持。在木巷的西面是西湾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院落,也就是陈氏先祖陈师范和他的子孙居住的地方,建于明清年间。这个院落可以集中代表西湾民居的风格,每一层的屋顶都是上一层的院子,每一个院落都有一个小门相通,院院相连,巷巷相通,进一院也可以串遍全村。
6-西湾绣楼院
三、李家山村
李家山原名陈家湾,因李氏迁入并逐步兴盛改为今名。风水师认为李家山地形似凤,所以又名“凤凰山”。该村建筑主要分布在“凤首”和“两翼”地带,整体水平高且平均。当年李氏家族适应碛口镇的商业需要,专门养骆驼跑运输,因此该村是以居民为中心而兼骡、骆驼憩息为特点的村落。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家山李氏于明成化年间由临县下西坡村迁来。李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并盖过村里原有的陈、崔二姓,最重要的原因是抓住了清朝至民国年间碛口水旱码头的商业机遇。李家山山坡陡峻,耕地稀少,依靠农业显然难以获得大发展。但当时的黄河岸边的碛口镇却是相当的繁荣,李家山李氏就利用此条件,养骆驼,跑旱路运输。财主们大都在碛口镇上开有店铺。按照晋商的规矩,外出经商的人不能携带家眷,于是财主们赚钱后就回家盖房,逐渐地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质量上乘讲究的民居群落。
村落背面依靠的山顶是凤凰的头,从这里向南偏东和南偏西的方向分别延伸出一道山沟,直通最低处的咸沟。两道山沟的东、西两坡上,密布着依山就势而建造的窑洞住宅。围绕东面山沟的窑洞,组成了“小村”;围绕西面山沟的窑洞,组成了“大村”。大村和小村,就是凤凰的两个翅膀。夹在两到山沟中间的山坡,向南突出,成为凤凰的身体。它由北面的一段缓坡和南面的一段陡坡组成。陡坡的尽端处有一座天官庙,坐北朝南,其南面又靠近悬崖,这就是凤凰的尾巴。
李家山村的住宅以窑洞式建筑为主,依山势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一气呵成,形成了“立体村落”。因为黄土高原的土层结构是垂直肌理,易崩塌,因雨水冲刷而导致的山体滑坡是常有的事故,所以李家山村修有大小石排水沟,最高的落差有30—40米。村内窑院的正房多用于住人,厢房则可住人也可存放粮食。倒座房一般用作牲口棚和柴草房。正房和厢房大多不带前檐,外墙顶部只设出挑约1米的“没根厦檐”,起遮雨护墙的作用。因为厦檐出挑距离较短,檐下无法容纳灶台,灶台便安置在正房尽端与厢房之间的空地上,再架个顶,就成为夏天使用的厨房。正房和厢房窑洞内的炕床大多安排在靠窗的位置,灶床内侧为灶台,在冬天可取暖与做饭。窑院的大门多位于左前方,入口方向或垂直或平行于正房,又或偏转约45度。院内挖有地窖,用于贮藏土豆、萝卜、红薯等。窑院内有的还有碾和磨,“左青龙、右白虎”,碾是龙,磨是虎,所以碾和磨分别在院的左侧和右侧。窑院两层时,正房和厢房窑洞的屋顶就做了二层窑洞的院。
3-李家山全貌
中国近代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在1976年和1989年两次来过这个地方写生,1989年10月份来过,他来到这里之后,对李家山有过很高的评价,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就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之后把湖南的武陵源和晋陕蒙黄土高原包括李家山并列为他一生中三大发现,在这之后才有更多的写生的摄影团队来到这里,所以后来旅游业的发展与吴冠中先生的宣传是有很
大的关系。
4-李家山吴冠中作品取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