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概况
临县地处晋陕黄河峡谷中部,吕梁山西侧,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465个行政村35个社区,总人口65.95万人。现有脱贫户75678户185856人,监测对象8429户18292人,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临县是革命老区。1926年建立党组织,1927年成立中共临县县委,1940年解放并建立抗日民主政府。革命战争年代,中央后委长期驻扎临县,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
临县是资源富区。红枣种植面积82万亩,正常年景产量达3.6亿斤,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中国枣花蜜示范县”,“枣芽红茶”为山西六大药茶之一,青塘粽子、枣花蜜成功申报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矿产资源丰富,含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6%,储量311.75亿吨;煤层气储量4000亿立方米;紫金山钾矿为全国三大富钾矿之一。
临县是旅游胜区。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沿黄一号”旅游公路纵贯南北近百公里,有碛口古镇、义居寺景区2个国家4A级景区。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13个,沿湫水河分布着红色村庄70多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境内大度山、紫金山、汉高山,集居住、度假、养生、保健、文化于一体,初步形成以碛口古镇为核心,辐射沿黄河、沿湫水河“一核两带”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临县是发展新区。途经县境有三条铁路、两条高速公路,吕梁机场距县城40余公里。途经县境的还有吕梁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陕京三线、榆济线、临保线等输气管道,以及正在建设的中部引黄工程。大路网、大水网、大电网、大气网布局不断调整优化,形成独特的区位优势。
2024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6.9亿元,同比增长6.2%,全市增速排名第1;服务业增加值完成61.91亿元,同比增长3.0%,全市增速排名第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8%,全市增速排名第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9亿元,同比增长11.4%,全市增速排名第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14亿元,同比增长0.1%,全市增速排名第11;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21亿元,同比增长-7.3%,全市增速排名第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83亿元,同比增长-14.46%,全市增速排名第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6120元,同比增长4.1%,全市增速排名第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186元,同比增长7.2%,全市增速排名第5。
全力实施“三地三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临县
近年来,在县委、现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聚焦“三地三区”建设美好蓝图,砥砺前行、奋勇争先,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临县。
一、煤炭生产基地
临县致力于打造全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通过推进重点项目和煤矿改造提升,增强煤炭产业的清洁低碳发展和智能化水平。
二、电气新型能源基地
作为全省重要的电气新型能源基地,临县推动煤层气和风电的发展,同时加大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以提升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和安全性。
三、功能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利用临县的传统农业优势,发展功能食品产业,如红枣、核桃、食用菌等,通过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区
临县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设省级电商园区,培育农村电商品牌,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
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临县强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推进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如碛口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以及“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临县依托碛口古镇等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完善景区服务设施和游乐项目,创建5A级景区,提升临县的文化旅游吸引力。
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临县的全面发展战略,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并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导向
一、能源产业转向新兴产业体系
煤炭产业是临县的支柱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最重要的产业,但单一输出煤炭、一煤独大的局面必须扭转。要以“六型转变”为指导,加快煤炭产业技术升级,向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安全化、信息化方向转变。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引进、转化成为科技含量高的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
要积极推进煤层气产业、低热值电、煤电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电和生物质能,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争取碛口水利枢纽工程发电项目尽快立项,促进能源消费产业与延伸产业发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壮大。
二、传统农特产品加工转向精品高效农业产业链
坚持“超前、引技、提质、增值”发展理念,积极引导红枣生产加工企业在常规的鲜食枣、枣饮、枣泥等初加工生产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转向美肤、抗癌等功效性红枣产品的生产,大力引进枣业国际领先的专利技术,提高枣系列产品的品质,树立临县品牌,实现产业深层增值,着力培植区域性、甚至国际性的龙头企业,实现红枣初加工产业转向精深加工引领的红枣产业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收益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强化科技服务与执法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全县农业向精品高效农业方向转变。
三、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
推动服务业发展,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在旅游业中突出地域性文化的融合,围绕沿黄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主题,推动传统旅游产品向生态、养生、科普、民俗文化等多层次产品转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旅游公路建设,打造旅游业发展新格局。依托区位优势,围绕吕梁市建设山西中西部物流中心区域重点节点的战略目标,加快临县分包、仓储、快递、物流和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建设高速畅通的信息网络、交通网络和监测计量站点,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建设连锁转运站场,加快出台质量监测、交易平台、纠纷处理条例,促进临县现代仓储物流产业发展。依托互联网金融、建设网络零售平台,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服务网络,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村,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
四、以区域产业协作配套为导向,培育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
分析发展定位,立足地域优势挖掘新兴产业门类,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差异化和比较竞争原则,确立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以外向求发展激活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与政策创新机制,激励大众创业,围绕新型原材料、地方特色产品、市场服务需求、乡村休闲旅游等主导产业发展,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兴骨干企业,加强产业融合,形成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企业集群,推进新兴产业和 产业板块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积极促进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链发展
发挥临县煤层气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地面煤层气和井下瓦斯抽采,积极促进煤层气降成本的就地转化,以吕梁市建设临县—兴县区块煤层气开发利用园区为依托,加快建设煤层气管网、输气配气站场,完善煤层气输出管网设施,加强对煤炭企业发展煤层气开发、煤层气发电产业的引导,积极开发和引进煤层气化工生产项目,错位对接区域煤层气深加工产品,建设煤层气化工加工利用产业链。
六、培育山区特色生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临县富有山区特色的农林畜禽资源,围绕市场对原生态生鲜产品的需求,以精品农产品生产企业为龙头,激发山野菌菇、免洗杂粮、精装畜禽肉、精装蔬菜等高档生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大量出现,利用过剩、残次红枣制成枣饲料、生产红枣羊,以集群化模式培育山区特色生鲜农产品加工产业兴起并快速发展。
七、催生特色工艺品设计与加工产业群
挖掘地方传统工艺、传统习俗与文化,与旅游经济大发展充分结合,以开发地方特色产品为增长点,大力发展传统布艺、柳编、剪纸、木器加工等民间生产,形成制作铜质器皿、灶具、乐器、礼器的传统工艺与加工业,鼓励传统工艺技能传承人进行大众创业和民营企业进行精品创业,增加传统特色工艺产品的现代文化元素,促进临县兴起一批从事特色工艺产品设计与加工的小微企业、精英企业,推动临县形成特色工艺品设计与加工产业集群。
八、积极培育“互联网+”服务产业
临县对服务消费需求逐年递增,而且养老、休闲等国家扶持的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严重不足,服务类产品将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服务消费具有产品个性化、交易即时性的特点,借助互联网消费者更容易买到自己需要的服务,临县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导临县的服务业企业和创业者尽早使用“互联网+”思维,围绕临县主要产业发展中的生产服务需求、地方生活中的服务需求,发展“线上定制、线下体验”交易模式,积极培育地方性“互联网+”服务产业发展。
九、推进园区和基地建设,打造产业振兴平台
按照“绿色、低碳、循环、集约、安全、高效”的发展思路,走园区化、基地化、循环化的发展道路,工业生产实现集聚式发展,农业生产要走专业化分工的基地发展模式,服务业要完善服务设施网络,抓准重点,为一、二、三产业振兴发展打造平台。
资源优势
一、人口资源
临县辖23个乡镇631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为655420人(截止2018年底),男性占52.39%。其中乡村人口574480人,占总人口的87.7%,城镇人口80940人,占总人口的12.3%。按年龄段分:0-17岁151054人,18-34岁198585人,35-59岁213302人,60-100岁以上92479人。临县人口众多,劳力丰富,全县劳动力约22万人,15万人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县委、县政府坚持“市场引导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宣传引导,大力实施教育培训,使全县劳务输出走上了规范化、有序化、技术化、效能化的轨道。目前,年劳务输出10万人以上,劳务总收入达2.12亿元。
二、土地资源
临县土地总面积为4468751.7亩,其中耕地1731594.9亩,园地13661.7亩,林地587621.2亩,牧草地3631.1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49498.6亩,交通能用地11422.3亩,水域79566.1亩,未利用地1891755.8亩。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731594.9亩,人均3.59亩,其中基本农田546719.3亩,坡耕地1184257.8亩。由于全县水地少,旱地多,川地少,山地多,土壤养分含量较低,耕作质量差。全县土质有五个亚类,即淋溶灰褐土、山地灰褐土、粗骨性灰褐土、灰褐土性土、灰褐土。土壤有机质含量0.19-0.75%,全氮含量0.019%-0.056%,全磷含量0.115-0.147%,土壤PH值8.3-8.6,属碱性土壤,土壤容重平均1.21克/ cm2。
三、矿产资源
临县矿产资源丰富,储量较大的地下矿藏有煤、煤层气、钾、铁、铝和钒等17种,储煤面积占总面积的86%,煤储量约311亿吨。
铝土矿:临县境内铝土矿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从北部的瓦舍沟到南部的南沟,沟沟均有铝土矿出露。湍水头一带探明储量1836万吨,该矿床矿体连续性好,厚度、品位变化不大,埋藏较浅,且交通方便,地下水丰富,适宜机械化露天开采。招贤后塔上出露有长800米,厚3-7米的铝土矿,预计全县远景储量在1亿吨左右。
瓷泥:陶瓷原料有高岭土、紫砂、霞石、石英、黄土等,分布面积大,储量约100亿吨,具有发展建筑陶瓷和民用陶瓷的优势。
钾矿:含钾岩石—主要分布于紫金山,矿床面积5.13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4.74亿吨,远景储量20亿吨,K2O平均含量为12.95%,AL2O3含量达15.86%,地质构造简单,属露天矿,开发价值高,为全国三大富钾矿之一。
全县含煤面积25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6%,预测储量311.75亿吨,探明储量150.28亿吨。具有工业价值的煤6—7层,煤层总厚度平均为14.7米。山西组1#—5#煤层,太原组6#—9#煤层,主要可采煤层2#、4#、5#、7#、8#、9#煤层,其中5#、8#、9#煤层为稳定可采,4#煤层较稳定开采(可采区为稳定)。2#、7#煤层局部可采。煤种有肥煤、肥气煤、焦煤、1/3主焦煤。含煤系数10.1%,位于本县东南部的三交矿区,属河东煤田详查勘探区,面积500km2,探明储量71.48亿吨。该矿区含煤品种齐全,主焦煤煤质优良,平均灰份19.2%,水份0.8%,含硫0.78%,发热量7千卡/克,是国家稀有的主焦煤基地,被确定为河东煤田离柳矿区的重要开发区之一。山西省煤层气资源资源极为丰富,初步探测位于吕梁市西部的河东煤田资源量为2.84万亿立方米,而临县是河东煤田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煤伴生的煤层气资源也很丰富,且属典型的高渗富集区,平均含气量为8—25立方米/吨,甲烷含量均大于95%,发热量可达8000千卡以上,每1000立方米煤层气相当于1吨燃油和1.25吨标准煤,是目前国内外最优质的天然气,具备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同时,国家天然气管线途经临县并预留口,为临县综合开发利用煤层气(天然气)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临县境内煤层气按国家区块划分为4个项目区块:三交项目区块(临县、柳林),三交北项目区块(临县),临兴项目区块(临县、兴县),紫金山项目区块(临县、兴县),占到吕梁市8个项目区的一半,具体储量预测:三交项目区块面积383.202平方公里,预测储量402.15—1164.32亿立方米;资源丰度为1.05—3.04亿立方米/平方公里。三交北项目区块面积1125.7平方公里,预测储量1179.15—3413.92亿立方米;临兴项目区块面积2530平方公里,预测储量2656.5—7691.2亿立方米,紫金山区块面积705.367平方公里,预测储量735—2128亿平方米。
四、水利资源
临县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全县主要河流有湫水河、月镜河、青凉寺河、曲峪河、兔坂河、八堡河等6条。湫水河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临县境内长90公里,流域面积1743.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8.53%,清水径流量0.2740亿立方米,年径流量0.8839亿立方米,水资源相对缺乏。全县水资源总量(除黄河过境客水外)为2.75亿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1.983亿立方米/年,占水资源总量的72.1%,地下水0.767亿立方米/年,占水资源总量的27.9%。
五、林业资源
全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22.173万亩,其中有林地109.36万亩,森林覆盖率24.5%,干果经济林总面积123万亩,(其中红枣林面积82万亩、核桃仁用杏面积41万亩)。
六、农牧资源
临县农业围绕“东山核桃西山枣,沿川蔬菜大棚包,药材间作乔灌草,科技园区带着跑”的调产思路,发展了红枣、畜牧、小杂粮、油料、蔬菜和中药材六大产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马铃薯、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蔬菜等。植物资源有78科382种,其中中草药达177种,甘草、冬花、柴胡等20余种药材年产量均在1000公斤以上。动物资源共224种,其中褐马鸡、金钱豹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老鹰、雕、鹃、黑卷尾属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七、旅游资源
临县旅游资源丰富,包括有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等4类。文化旅游资源以反映晋商文化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碛口为龙头,辅以黄河文化系列新产品;宗教旅游资源以建于唐代的正觉寺、宋代的义居寺、元代的善庆寺、西云寺、明代的皇宿寺为代表;红色旅游资源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为主,代表性的是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和路居处、西北军工烈士塔;绿色旅游资源以紫金山风景区为代表。尤其是古镇碛口,集晋商文化、黄河风情、民清建筑、革命遗迹于一体,极具开发价值,先后被命名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山西省首批地质公园、山西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西湾村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碛口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个(中央后委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13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13个,“黄河人家”5个,市级乡村旅游景区客栈20家。
人才优势
目前,全县共摸底人才46792人,占全县人口比例7%。从人才类别来看,党政人才1767人,占3.7%。高技能人才708人,占1.27%。专业技术人才6777人,占14%。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377人,占13%。农村实用人才31150人,占68%。社会工作人才13人。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人才2837人,占6%。31至40岁人才14525人,占31%。41至50岁人才16650人,占35%。51至60岁人才9933人,占22%。60岁以上人才2847人,占6%。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10591人,占23%。大专学历人才17546人,占37%。大专以下人才18655人,占40%。从职称分布看,正高级人才104人,占0.2%。副高级人才737人,占1.6%。中级人才2060人,占4.4%。初级人才3876人,占8.2%;高级工程师184人,占3.9%。技师524人,占1.1%。
区位优势
临县城区距吕梁机场40公里,中南出海通道、太兴铁路、太中银吕临支线三条铁路和太佳高速、西纵高速两条高速途经临县,县境内有5个高速出口。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2923.98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18.357公里,三级公路160.894公里,四级公路479.836公里,等外公路2164.902公里,公路网密度为2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23个乡镇中有22个乡镇通了油路,通达率为95%,全县行政村通油率为41.5%,村村通客车率为71.5%。交通十分便利。
临县区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