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片头: 牢记乡愁—弘扬本土文化
开拓创新—打造特色产业链
文旅融合—引领文化建设新风尚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大美临县 文旅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指出“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山西省委忠实践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实施“游山西,读历史”文化强省战略。临县文旅局在临县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实施“五化战略”,建设“五个临县”,打造文旅融合新格局。
第一篇章:壮美临州
——灵山秀川
涛涛黄河 巍巍吕梁
汉高嵯峨 紫金瑞祥
湫川绵延 百里膏良
山河壮美 文化悠长
吕梁山脉由北向西南延绵,在临县境内留下三颗璀璨的明珠——汉高山、紫金山、大度山,成为临县的脊梁。
汉高山与北武当山遥相对应,山间红石显露,山上庙堂高悬。相传当年汉高祖刘邦在此怒斩当道之蟒蛇,血流成河,染红山石,遂灵验大显,香火传承,神话色彩赋予汉高山更多的魅力。
大度山素又叫珍珠山。山体高大雄奇,群山烘托,山顶突兀如掌托珍珠,庙堂若玉却琼宫,山上春花如彩,秋叶如枫,四季分明
环视周围,20公里内山峦沟壑清晰可见,周围紫金山、王家山、教朋崖山、鸽子山、天子城五座山拱卫,古人有小五台称谓,一年四季凉风习习,极目远眺令人心旷神怡,有“一览众山小"之妙。
紫金山与大度山联袂,主峰壁立,瑞云时来。东南诸峰一字排开,蜿蜒横亘,山坳山梁松涛阵阵,乔木与灌木相间,高树低树俯仰生姿,如彩带舞于山间,祥云绕于峰腰。
传说东晋时羯人石勒曾据此山为垒。山顶有座古庙,俗称大王庙,也叫石勒祠。该庙建有升水殿,左右壁间有风、雨二穴,风穴封闭人不敢开,雨穴遇旱有水滴,即为降雨之预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汉高山、紫金山、大度山三大景区将成为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康养休闲、美食娱乐、写生摄影的旅游基地,成为临县文旅发展的新引擎。
湫川绵延 ,以湫水河流域为主。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分布广泛。
有金元时期中国民间最大的寺院,义居寺;有元代遗构,清代遗存善庆寺
有以“十二连城”久负盛名的正觉寺。
省级历史文物乌突戍(shu)古城遗址、宿皇寺、李鼎铭旧居,市县级文物星罗棋布已认证153处,成为十四五临县美丽乡村建设文旅建设的新基地。
二、临州文韵
(唢呐开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临县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出秧歌篇)
唢呐一吭魂魄飞,
霓裳玉扇流苏缇。
虎撑抖落李杜叹,
花伞转开天地移。
大唢呐朝天一吭,整个人就亢奋了,整个秧歌队就亢奋了,人们立刻醉在这亢奋的旋律之中,霓裳羽衣、流苏飞扬,尽态极妍。
临县伞头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手拿花伞,一手拿虎衬,伞头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
伞头秧歌的最大特点是即兴表演,随时随地,人人可参与,参与者须唱上几首,那可不是谁都来了的,无论是七字、十字、十一字、十二字,都整齐押韵,立意巧妙,内容多元。最难的是随机应变,反应迅速,且引起观众的共鸣。看似简单的几句词,拼的全是功夫。
(道情篇)
临县道情更是“九弯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是晋西人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唢呐篇)
杆儿朝天气儿圆,十里之外响震天。
临县大唢呐传承了陕北大唢呐的粗犷、豪放、音色激亢,又吸纳了晋川小唢呐清秀、明快、委婉细腻异彩纷呈,独具特色。
二人台、三弦书、打竹板的表演也极具地方色彩。
食味
小食品 大文化。临县是黄土丘陵五谷杂粮产地,饮食文化丰富久远,风味独特,
同期声:(竹板或三弦的表现)
城里的饼子曲峪的糕,沟门上打的好火烧。
白文的烙饼克虎的枣,碛口碗托最地道。
青塘的粽子名声噪,汉高山的核桃质地好。
阳府井枣芽茶国外销。饮食文化都是宝。
青塘粽子,因青塘苇叶受高原气候影响叶厚味香,再加之北方糯米和临县大枣的质地好,粽子香而不烈、甜而不厌、糯而不软,纯香迎面。
近几年,青塘的粽子因获中国饮食文化金奖而名声大噪,形成产业,一年一度的“青塘粽香民俗文化节”更是让青塘粽子家喻户晓。
临县素有红枣第一乡的美誉,各类鲜枣、加工枣及衍生的枣制品以不同形态的枣文化走入大众视野,受到各地食客的广泛好评。
文娱
“十三五”期间,临县人民脱贫攻坚,建设美丽家园,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增加,临县文旅局把创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课题。传统文化要传承,创新也不能僵化,要与时俱进。“三馆一站一中心挂帅”,各种公共文化随着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实施,文艺惠民工程,图书下乡,电影下乡,乡级文化广场、大戏台、游乐室在各个行政村健全;健身休闲、广场舞、秧歌舞等活动在各个村庄、社区形成风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掀起临县尚美崇文的新高潮,筑起低俗文化的防火墙。
三、红色印记
——重温革命历程
临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贺龙、叶剑英、林伯渠、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临县从事革命活动。从此,临县与“红色”结缘。
1947年,中央后委来到了临县驻扎一年左右,后来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又在临县驻扎两个多月,留下了多处红色革命遗址。当时,咱们临县老百姓为了支持革命事业,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代,把自己家里的粮食都拿出来支援前线,先后有两万多人参军、两千多人牺牲,为党为国做出了贡献。这些红色革命遗址也成为了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是临县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红色革命旅游、“延安——蔡家崖——西柏坡”一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四、古镇碛口
九曲黄河激荡着千年鼙鼓,表里河山绵延着万里商图。
舟楫悠悠来河套,
驼峰历历走汾洲。
一匾一牌皆标志,
片砖片瓦有缘由。
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是晋商发祥地之一;现在,碛口古镇驼铃声声的繁华已经消散,但承载着古镇历史记忆的文化却一如其旧。黄河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风韵古朴、气派非凡;五里长街上货栈、票号、当铺等星罗棋布,一块匾一段石都是标志,一滴油、一点渍皆有传奇。碛口也被称之为“活着的古镇”。
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项目的建成,黄河滩涂码头、水蚀浮雕、山神水庙等沿线景点得以开发,西湾、李家山民居,寨子坪、寨子山中国传统古村落坐落古镇周边,形成了以古镇碛口为龙头的黄河文化旅游区域链,是临县的文旅王牌产业。碛口古镇正向着5A级景区进发。
结尾:
百年党史励壮志,大美临县展新局。布局十四五,临县文旅局全面启动全域旅游规划,带动临县文化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大美临县建设谱写新曲,再创辉煌!